唐代诗文大概可以分为:初唐、盛唐、中唐和晚唐几个阶段。初唐时主要受南北朝的影响,追求华丽词藻,题材单一。但出现初唐四杰之后,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了,由以前的单一片面变成了题材广泛,内容感情色彩丰富。到了盛唐的李杜诗篇万口传,这就不用多说了吧。中唐主要以张若虚等为代表。晚唐就出现了边塞诗派,有王维等为代表。
唐朝一向被认为是中国诗歌成熟鼎盛的时期。鲁迅先生曾认为一切好诗在唐代已经写完了,闻一多也这样认为。冯沅君、陆侃如夫妇的《中国诗歌史》索性只讲唐和唐以前的诗歌,对后世诗人来讲实在是一件很气人的事。但不可否认,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峰。唐诗的题材广阔,数量超过前代任何时期(仅清代编纂的《全唐诗》就收2200多人的诗48900多首而且这部书还遗漏了不少诗)。诗的形式无论是古体或近体在唐代都成熟完整了,在一千多年里都未有变化,特别是以《切韵》为基础的诗韵,尽管在元代汉语语音由中古音过度到了近古音,可后世仍照用不误。在风格上,单是《二十四诗品》就列举了唐代二十四种诗歌的风格。在成就上,唐代出现了许多世界闻名的诗人(尽管我一直认为汉语一经翻译就变了味,但李白、寒山诗的意象确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影响)。
明人高棅曾在《唐诗品汇》中将唐诗发展分为初、盛、中、晚四个时期。从风格学着眼,将唐诗分为九品,依次为:正始(以开创唐代诗歌风气的一代人为代表,如陈子昂)、正宗(以唐诗进入成熟期后的典范诗人为代表,如李白)、大家(成就特别高的诗人,如杜甫)、名家(仅次于大家和正宗,如王维、孟浩然)、羽翼、接武(次于名家,能够继承前人诗风的诗人,集中在中晚唐,如元、白)、正变、余响(晚唐的末流)、旁流(士大夫以外的诗歌)。四分法的影响很大,但粗略来讲,一般以安史之乱为界。因为许多专家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代诗歌乃至文学的分水岭,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。
就文学理论而言,一般认为唐代前期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对诗歌形式的探讨上,后期主要集中在诗歌内容的探讨上。这个观点大致正确但并不是很全面。我个人认为唐代诗歌理论大致经历了折南入北到自成体系的过程。
一、南文北质
武德至永徽年间并无系统的诗歌理论,今人只能从当时编定的史书、政治人物的零星言论中寻找蛛丝马迹。
贞观年间编定的八部正史因遵循“以史为鉴”这一指导思想,因此史论部分十分精到,我们也可看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关于文学“事功”的主张。《隋书·文学传序》云:“文之为用,其大矣哉!上所以敷德于天下,下所以达情志于上,大则经纬天地,作训垂范,次则风谣歌颂,匡主和民。”《周书·王褒庾信传论》云:“两仪定位,日月扬辉,天文彰矣;八卦以陈,书契有作,人文详矣!……故能范围天地,纲纪人伦,穷神知化,称首于千古;经邦纬俗,藏用于百代,至矣哉!”至此,儒家的文学功用观得到了回归,而缘情说被完全摒弃,史臣们的文论观与汉儒们已经没什么大的区别
热门文章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