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宴山亭·幽梦初回》是宋代词人张鎡的作品,被选入《宋词三百首》。这首词上阕开头以“幽梦初回”切入,第二句转而写景:浓云未开,酿成“疏雨”,伊人心情,也是阴沉沉的。接着续写闺中人眼中之景。下阕开头“追忆曾游”,伊人曾伴荡秋千,今日却仅存绳、柱!引起无限惆怅与孤独。然后突作假想,与伊人幽会小堂,再不让伊离去。真到了痴迷之境,但语直情真。
原文
幽梦初回,重阴未开,晓色吹成疏雨。竹槛气寒,蕙畹声摇⑴,新绿暗通南浦。未有人行,才半启、回廊朱户。无绪,空望极霓旌⑵,锦书难据。
苔径追忆曾游,念谁伴秋千,彩绳芳柱。犀奁黛卷,凤枕云孤,应也几番凝伫。怎得伊来,花雾绕、小堂深处。留住,直到老、不教归去。
注释
①蕙畹:种香花兰草的园圃。蕙:香草名。畹:面积单位,此处有畦之意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。”玉逸注:“十二亩为畹。”《说文》以三十亩为畹。
②南浦:本指南边水滨;又常用作送别之地,此处泛指别处通水口。浦,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。
③霓旌:云旗。这里指女子乘坐车子。原为皇帝出行时仪仗的一种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上》:“拖霓旌,靡云旗。”此处借指云霓。
④锦书:情书。
⑤犀奁黛卷:把用犀牛角为装饰的黛色帘子卷起,而盼人归。④凝神伫:凝神伫望。花雾:白居易《花非花》诗:“花非花,雾非雾,夜半来,天明去,来如春梦不多时,去似朝云无觅处。”此化用其意。
⑥凤枕云孤:绣凤凰的枕上云雨梦孤,伊人不在身边。
⑦伊:她。
翻译
我刚从美妙的睡梦中醒来,密布的阴云并没有散去,倒在黎明的天色中促成了一阵疏疏落落的雨。房前栅栏边的竹子送来寒气,园圃中的兰蕙有摆动的声音,新涨的绿水暗暗地通向送别的南浦。还未见有行人过路,我把回廊的朱红门才打开了一半,情绪消沉,徒然地遥望天边的云彩,看来她的情书是难以盼到了。
这条长满青苔的小路,记得我们曾来游过,我想现在又有谁再陪她在鞦韆架上抓着彩绳玩耍呢?她那犀角妆匣中的粉黛一定收了起来,绣凤枕头上也只是倚着她孤单的云鬓,她也总该不止一次地久立凝望,等待着心上人罢!怎么才能使她来到这儿,让她如花似雾的身影绕到小堂的幽深处呢?我要将她留住。一直到老,也不让她再回去。
赏析
这是一首相思词,写春天里想念远离的恋人。
词从早晨“幽梦初回”写起,虽未言何梦,但因后面说到相思,故可揣想他做的梦大概就是“好将幽梦恼襄王”之类的梦。下接五句,是醒后周围的环境。“重阴”“疏雨”“气寒”“声摇”,借春寒时节的景物透**沉烦恼的心境,而以“新绿”象征性地暗示春日萌生的怀人思绪与愿望;故曰“暗通南浦”,取江淹《别赋》句意:“春草碧色,春水绿波。送君南浦,伤如之何!”于“未有人行”之时,独启朱户,是内心“无绪”不安所致,亦写忧思悄然。“空望极”二句,始明述离人情怀。
过片承前,进而说步“苔径”而“追忆曾游”。“念”字以下四五句,想像恋人此日也必定寂寞。“鞦韆”句,又带出从前相伴欢愉之情。“犀奁黛卷”是《诗经卫风伯兮》“岂无膏沐,谁适为容”意;“凤枕云孤”,则可知未离之时,曾共枕席也;“几番凝伫”,是推己及彼,想像她自别后“应也”与我一样,在苦苦期盼重逢,句意一击两鸣。末了写自己内心的强烈愿望,望伊能来而不去,永远相守。白居易《花非花》诗(后人采其句式为词牌)云:“花非花,雾非雾,夜半来,天明去。来如春梦几多时?去似朝云无觅处!”词正用其意,故有“花雾绕”之语。这样,就与发端的“幽梦”首尾相应了。
本篇抒写相思离情,题材陈旧,选用的意象也很传统,称不上名作精品,但从对本词的分析中,却能看出南宋密丽一派的长调在意象营构上的普遍特点。一是意象更为密集。表现在全词,不再是简单的上片景下片情,或上片情下片景,却往往以景代情,景中寓情;表现在词句中,不是一句一象,而是一句多象。二是意象更加精细。每个形象的中心词前面常用另一个词来修饰。这些修饰词往往来自作者对景物的敏锐感受,从中可以窥见主人公内心颤动着的深沉情思。三是意象更有层次。密集、精细容易“质实”而“凝涩晦味”,故需要恰当的层次节奏使其具有流美之感。本词从起处“幽梦”“重阴”的抑郁,到结处自立盟誓式的率直,情感体现出一种向外扩张的趋势,与之相适应,句式往往是先短后长,使语势如浪阵阵外涌。另外,动词的选择也颇为讲究,如“初回”“未开”“暗通”“半启”“空望”,以程度副词来表现情绪的细微变化,耐人寻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