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事起,最希望的一件事就是爷爷的病能快点好。
我是隔代养大的孩子。爸妈没时间照顾,于是在我两个月大的时候把我送到了奶奶家。奶奶那时六十多岁,天天用条毛巾被把我背在肩上。那时的奶奶,有两个愿望,一个是我快点长大,另一个就是爷爷的病能快点好。
在那条毛巾被已经磨损到薄到不能再薄,到处都是窟隆的时候,我长大了。于是我奶奶的一个愿望实现了,而另一个愿望变成了等待----爷爷的病只能维持,我也加入了等待的队伍中,虽然这个队伍只有奶奶和我两个人,每一次爷爷的身体出现危急情况,我们都满怀信心地等待着这纠心的时间快些流逝。
小小的我,学会了很多。我说喜欢吃苹果皮,因为想把削过皮的苹果都给爷爷吃。爷爷就故意在削苹果时,把皮削的厚厚的。那时我以为,把好吃的都给爷爷,就是我所能为自己等待发生的事情做的最好的努力。
我学会了只要家里有人睡觉,我就轻手轻脚,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说话。我学会了陪着奶奶呆在医院里照顾爷爷。我们虽然心里很难过,但是仍然很积极地安慰爷爷,说着很多等你好了我们就一起做什么,去哪里,吃什么这样的话。一直一直这样下去,直到爷爷拉着我的手对我说:“你长大了,一定要好好学习”。这是爷爷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。
之后觉得天黑了好久,没有亮过。奶奶有声和沉默的哭泣,让我的等待加重了好多好多的法码。我想等我长大,把这个世界最好的东西买给奶奶用,带奶奶去看最美的风景,给奶奶吃最美味的食物。
上了初中,爸妈接了我回家,让我上更好的中学。我离开了奶奶。奶奶带着小我八岁的小叔家的弟弟送我公交车站,当车开起来时,我哭着从车窗冲奶奶摆手,小小的弟弟蹒跚地追着车跑,奶奶就在后面蹲在地上哭。那时我生命中唯一的等待又变成了放寒暑假。我想等放了假,我立刻回到奶奶身边,再回去和她睡一个被窝,奶奶的右手臂,就是我的娃娃,搂着睡觉的娃娃。还要给弟弟洗头发洗澡换衣服,骑自行车带他去飞,还得训练他背唐诗,教他唱歌。更重要的是,我还等着教他做人的道理。等待,令我的使命感是那样的强。
再大些,奶奶越发地年迈,耳朵变的不好使。我已经去外地上学,每年两次,只有暑假和春节的时候才能见到奶奶。奶奶不认字,我只能打电话给她,我冲着听筒又哭又笑地大声喊着说话,奶奶总是说:“电话费贵吧,我没事,不说了”。那个年纪,我体会了心碎的感觉,碎成了粉末。不识字的奶奶,却为我树立了人生观,至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使我改变的人生观:做人要善良,不说谎,要努力,要认真,要乐观,要坚强。
后来工作了,每年两次的见面变成了每年一次。奶奶的身体没有致命的毛病,但是听力越发地不好。她开始拒绝接我的电话,因为接了也听不见。我心里全部的惦念都变成了等待,春节就是我新年伊始的等待,因为那是和奶奶团聚的时光。见了面,我很少说什么,我不想让奶奶觉得我说了话可是她听不到很遗憾,甚至有的时候还需要假装听到。刚刚步入社会的我,再还未尝遍人情冷暖的时候,却充分完全地体验了生命的无奈。我只是和奶奶依偎着,陪在她身边。而她也并不在意我在干什么,看电视看书玩游戏吃东西,只要是在她身边就好。她会看着我傻傻的笑,那笑里写满了满足。而每次走时,奶奶会问我,不知道她能不能活到明年春节再见到我。
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,我没有回家过。那是人生中最魂不守舍的春节。中国的春节,在悉尼还是工作日。我不知道奶奶的那个春节是怎么过的,那时已经有了各种视频方式,晚上我对着屏幕前茫然的奶奶,不敢哭。但是关掉了视频后,泣不成声。那时的等待又变成了快些回国见奶奶。
再次见到奶奶,我给奶奶买了整张的大羊皮。闯过关东的奶奶知道用打火机去烧一下羊毛。我给奶奶买了她爱吃的螃蟹,老家在山东日照的奶奶仍然可以挖空蟹肉而不损外壳分毫。对着奶奶,我心里泛滥的是类似女姓的母爱。我轻轻抚摸她全白了的头发,给她擦嘴擦脸,给她洗手。我记得奶奶爱吃的所有东西:海鲜,香蕉,大虾糖,还有奶油蛋糕。奶奶总是问贵不贵啊,有钱就攒起来应急用。每当这时,我会告诉她我赚好多好多钱,都用不完。
四年前的6月5号,她的弥留之际,我被妈妈电话告知。那时悉尼是冬天,天黑的没有一丝光芒,下着冬雨,我一个人站在街上,手里拿着电话,心----从来没有过的空。恍惚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,不知道是梦是醒。所有有关奶奶的记忆,音容笑貌,一幕幕地闪在脑海里,速度快的我跟不上。等待,失去了它那时的意义。我知道,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,去了。去的同时,带走了我生命中唯一的等待。
如今,对于未发生的事,我不会去预测,盼望或等待。就这样顺其自然吧。有人说过:未曾哭过长夜,不足以悟人生。我想说:未曾了解过失去等待的滋味,悟出的也未必是真正的人生。人之所以会淡定,会波澜不惊,是因为内心早已被惊涛骇浪洗刷过。
然而,最美好的回忆仍是东北大雪下看上去好像快要被压倒的房子里面,那烧的暖暖的炕上,有个红色的的小饭桌,桌子上是粗茶淡饭。但一家人围桌而坐的场面,却是此生永远会温暖我心的最美的一道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