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非姓氏我国百家姓中的一个古老的姓氏,如今已经没有这个姓氏的族人,都已经改姓融入新的集体了。车非姓氏在历史上主要是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车非部,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。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车非姓氏的起源跟历史名人吧。
姓氏渊源
第一个渊源
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车非部,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。据史学家陈连庆在《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》中记载:“《魏书·官氏志》以外各书所载诸姓有车非氏,为南北朝时鲜卑代北复姓,进入中原后,皆改单姓车氏。”在《魏书·官氏志》中记载:“车裩氏,车非氏,均改为车氏。”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在太和十九年(公元495年)进行了历史上着名的改革,让鲜卑人改用汉族的服装;提倡和鼓励鲜卑人与汉族人通婚,孝文帝娶的袁贵人、罗美人、郑光华三位妃嫔都是汉族女子;朝廷上通用汉语;迁都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;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等。
在这个过程中,绝大部分的鲜卑族人皆改为汉姓,其中的车非氏族人中有一着名人物叫车非·路头,为忠意将军、宣城公,是北魏明元帝拓跋·嗣(公元409~423年在位)所依重之臣,他以善良着称于整个北魏王朝,自己已经单称车路头,其后代即改汉字单姓车氏,族人皆融入汉族,世代相传至今。
第二个渊源:
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北周、隋朝时期重臣周摇,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。据史籍《隋书·周摇传》、《通典·氏族五》记载:隋朝时期有重臣周摇,他的祖先与北魏拓跋氏同源,为普乃氏,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,鲜卑族普乃氏皆改为汉姓周氏。到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(周闵帝元年,公元557年),北周孝闵帝宇文觉(字陀罗尼,公元542~557年)登基时,赐周摇复姓为车非氏,即称车非摇。到北周静帝宇文衍大定元年(隋开皇元年,公元581年),隋高祖文帝杨坚(公元541~604年)登基后,车非摇又恢复为周氏,即称周摇。
在周摇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之帝王赐姓为姓氏者,称车非氏,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车氏。
得姓始祖
车非·路头、车非摇(周摇)。
迁徙分布
车非氏复姓是古老的鲜卑族姓氏,今已不再,皆改为汉字单姓车氏,融入车氏大家庭。车氏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九十一位,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三位,人口约六十六万七千余。
历史名人
车非·路头
(公元?~421年待考),史籍中皆简称车路头;代北人(今山西大同)。着名北魏大臣。官至散骑常侍,赐爵金乡公,后改宣城公。每至评狱,常献宽恕之议,以此见重于朝。车非·路头少年时以忠厚选给东宫,为北魏太宗拓跋珪帐下之帅。善自修立,谨慎无过。北魏天赐末年(公元413年),北魏太宗出于外,车非·路头随侍竭力。及北魏太宗即位,拜车非·路头为散骑常侍,赐爵金乡公,加忠意将军。后改为宣城公。北魏太宗性明察,群臣多以职事遇谴,至有杖罚,故车非·路头优游不任事,侍宿左右,从容谈笑而已。车非·路头性无害,每至评狱处理,常献宽恕之议,以此见重于朝。北魏太宗因此敬纳之,宠待隆厚,赏赐无数,当时功臣亲幸莫及。
北魏泰常六年(公元421年),车非·路头病逝。北魏太宗亲临哀恸,赠侍中、左卫大将军、太师、宣城王、赐谥号“忠贞”,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,陪葬金陵。其子袭爵。
车非摇
(公元504~588年),原名周摇,字世安;河南洛阳人。着名北周、隋朝重臣。其先与后魏同源,初为普乃氏,及居洛阳,改为周氏。曾祖普乃·拔拔,祖普乃·右六肱,俱为北平王。父周恕延,历行台仆射、南荆州总管。周摇少刚果,有武艺,性谨厚,动遵法度。仕魏,官至开府仪同三司。周闵帝宇文觉受禅(公元557年),赐周姓车非氏,封金水郡公,此后称车非·摇。历夙、楚二州刺史,吏民安之。后车非·摇跟从隋文帝平北齐,每战有功,超授柱国,进封夔国公。未几,拜晋州总管。当时隋高祖文帝杨坚为定州总管,文献皇后自京师诣高祖,经过车非·摇的辖区,车非·摇招待得非常简朴。事后文献皇后白氏感叹道:“公廨甚富于财,限法不敢辄费。又王臣无得效私。”其质直如此。隋文帝以车非·摇奉法而不阿谀媚上,每嘉之。车非·摇及为丞相,徙封济北郡公,寻拜豫州总管。即至隋文帝受禅,车非·摇复姓为周氏。
隋开皇初年(公元581年),突厥寇边,燕、蓟多被其患,前总管李崇为虏所杀,上思所以镇之,临朝曰:“无以加周摇者。”拜为幽州总管六州五十镇诸军事。周摇修鄣塞,谨斥候,边民以安。后六载,徙为寿州。初,自以年老,乞骸骨,上召之。既引见,隋文帝劳之曰:“公积行累仁,历仕三代,克终富贵,保兹遐寿,良足善也。”赐坐褥,归于第。岁余,终于家,谥曰恭,终年八十四岁。